“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喊我女儿是小哑巴了。”视频中,妈妈用藏语不停地表示着感谢。
一场跨越了4700公里的帮扶,为两名西藏听障孩子开启回归有声世界、融入社会的大门。
洁白的哈达,承载着雪域高原最深的谢意,被郑重地献给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黄益灯教授。“孩子们平安,能听见了,这就是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医院供图
几经曲折,这份“礼物”终得圆满。
公益团队克服困难远赴藏区基层
将2名藏区听障儿童接到温州治疗
西藏地区由于高海拔环境及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听障问题困扰着不少儿童及其家庭。
为切实解决这一难题,温医大附一院积极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由多学科中青年专家组成的“众善·爱心”公益医疗团队远赴西藏,克服高原反应,深入西藏拉萨、山南等地的基层进行听力筛查。
“我们到了当地才发现,由于长期缺氧等多种因素,听障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温医大附一院“众善·爱心”秘书长,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贺在走访中发现,受技术条件、家庭经济等因素限制,当地每年能顺利人工听觉装置植入的听障儿童无法满足需求。在漫长的等待中,很多儿童自由生长,长大后成了聋哑人,生存质量并不高。
虽然不能一下子改变现状,但是帮扶的力量就是积微成著。
学语期是听障儿童治疗的关键时机,超过6岁就失去了最佳手术机会。李贺对2名患有严重听障的儿童进行了仔细的检查,与家长进行了仔细的沟通交流,经过评估,他们都符合人工听觉装置植入手术指征。“他们装上人工听觉装置,能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以后跟你们都能正常交流了。”李贺跟家长们说。
然而,他们不仅担心植入后的效果,更担心费用问题。
经过一番讨论,李贺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费用由我们承担。而且,因为当地医疗水平的限制,我们建议把孩子接到温州进行治疗和康复。”
“如果能去温州治疗,我们就太高兴了,我们全家感谢你们,扎西德勒!”当家长们知道这一好消息时,喜悦溢于言表。
7月,在温医大附一院,一场跨越4700公里的生命接力圆满完成:3岁的藏族女孩曲珍和4岁的藏族男孩顿珠,先后成功接受了先进的人工听觉装置植入手术,并在专业团队的守护下成功“开机”,首次清晰聆听到了世界的声音。
医院供图
医院供图
藏族女孩出生自带缺陷
手术后“单声道”迈向“立体声”
医院供图
镜头里,3岁的曲珍很活泼。
面对陌生的叔叔阿姨,她“显摆”着心爱的玩具。
曲珍出生时就被诊断为瓦登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影响色素和听力的遗传性疾病,耳聋、虹膜异常是起典型症状。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曲珍得到了所有的爱,也没有因为特殊而被区别对待。
“可惜我们给不了她好的条件,只能陪着她在听不到的世界里行走。”妈妈是个非常朴实的人。一家五口是村里的低保户,拆迁后被安置在县城,爸爸做园丁,妈妈做环卫。这样的家庭条件,想要治疗简直是天方夜谭。
去年,因为一次公益行动,曲珍有幸被选入其中,在四川接受了右耳人工耳蜗植入。声音涌入右耳,甚至有些嘈杂,曲珍一下子没有适应过来,甚至大声哭了起来。
“妈妈”的发音,也是那个时候学会的。
“能半边听到,我们已经非常知足了。”妈妈说,曲珍还小,听见外界的声音,能和社会不脱节,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还没来得及系统地教曲珍语言,女孩再次被幸运砸中。这次,曲珍左耳被植入了目前国际上最新款的人工耳蜗,将与她右耳已有的耳蜗协同工作,首次为她构建起“立体声”听觉世界。
医院供图
随着声音阈值被缓慢上调,仪器发出“嘀嘀嘟嘟”的调试音。女孩的蓝眼珠四处转着,很好奇。“宝贝别怕,这是声音在跟你打招呼。”一直陪伴的护士轻声安抚她。
这一次,曲珍实现了双耳聆听。“双耳聆听不仅仅是音质更立体,更重要的是能显著提升她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分辨能力和声源定位能力,这对她的语言发育和学习至关重要。”主刀医生、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黄益灯教授解释道。
耳道闭锁自我封闭
寂静世界被打破学会了叫爸爸
比曲珍大一岁的顿珠,一直摸着耳后的装置器,还没有完全适应它的存在。
家里的哥哥姐姐们也总围着他转,好奇这个小玩意儿让他们的弟弟听见了声音。
医院供图
在西藏,能种田放牧就算迈入小康了。顿珠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秉承着“多子多福”的观念,小小的顿珠已是家中第五个孩子了。不幸的是,上面的哥哥姐姐都很健康,只有顿珠患有先天性双侧外耳道闭锁,仅能依靠右耳微弱的残余听力感知模糊声响。
“我们平常的交流,他都听不见。只有在他耳边大声扯着嗓子喊,他才能听见微弱的声音,即使听到了,也不会表达。”父亲说。
为了改善孩子的生存状况,家人还是努力了一把。夫妻俩带顿珠去了一趟四川,花了两三万元给他装了一个助听器,可惜效果不好。为了让顿珠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长大,爸爸将他送到了正常孩子的幼儿园里,因为交流障碍,顿珠“封闭”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
这次手术,顿珠接受的是BaHa Attract吸引力系统骨传导植入装置,该装置将绕过他闭锁的外耳道和中耳问题,直接将声音振动传导至内耳。
“等待‘开机’的时候很矛盾,一边担心像上次一样结果落空,一边又期待着他能够听见。”父亲说。
随着“咔嗒”一声轻响,顿珠的骨传导装置外机启动。刹那间,诊室内的风声、脚步声、呼吸声等都涌入他的世界。突如其来的声音让男孩瞬间愣住,随即紧紧扑进父亲怀里。父亲强忍激动,用藏语一遍遍在他耳边轻声呼唤:“听见了吗?儿子,这是爸爸的声音。”术前总是怯生生躲在父亲身后的顿珠,此刻眼中充满了对声音世界的新奇,并开始尝试模仿医护人员发出的“哥哥”、“爸爸”等简单词汇。
医院供图
变“输血”为“造血”
延伸“课堂”赋能本土医疗力量
新生活只是一个开始。两名藏族孩子回到家乡,后续的康复该怎么办?
在西藏自治区妇产儿童医院负责耳鼻喉保健工作的扎西曲珍自告奋勇,主动承担起后续管理的责任。她也是这次采访中的翻译。
扎西曲珍是李贺的学生。缘分要从2020年说起。
温州医科大学是浙江省唯一负责西藏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单位。温医大附一院自2016年作为首批西藏住培承接基地招收学员以来,已培养9批77名西藏住培学员。扎西曲珍是第五批学员,2020年来医院进行培训,2023年顺利通过国家考试结业。带着对临床医疗技能提升的渴望,她全程参与本次项目,包括在西藏的筛查、治疗方案制定、手术观摩、术后康复跟进和后续效果随访等。
这生动诠释了温医大附一院“西藏住培学员赋能项目”的理念精髓——变“输血”为“造血”,将东部先进的医疗技术,通过系统化的培训,“种”在西藏本地医者身上,让他们有能力守护家乡同胞的健康。“技术传承不是单向给予,而是教学相长。看到扎西曲珍能独立完成关键步骤,并把关怀带给家乡孩子,这就是项目最大的成功。”李贺在术后表示。
温医大附一院将手术室作为最生动的“教学现场”,把病房延伸为实践的“课堂”,将西藏学员的培养深度融入国家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中。
当曲珍开始体验双耳聆听的奇妙,当顿珠第一次清晰听见父亲的呼唤,这不仅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轨迹,更是国家精准助残政策、东西部医疗协作以及社会公益力量共同奏响的、温暖而有力的生命乐章。
据了解,为了能让更多的藏族听障儿童得到康复,诊疗指导结束后,温医大附一院与拉萨市残联签订了“‘聆听新声’听障儿童康复帮扶项目”合作协议。每年为西藏自治区符合条件的听障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帮助他们重获“有声”世界。同时帮教结合,通过培养当地医务人员在听障诊治、康复方面的前沿技术,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来源:"浙江文明网”)
(链接:http://www.zjwmw.zj.gov.cn/art/2025/8/7/art_1229830061_21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