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意见》要求网站平台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严格落实实名制要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禁区”和网站平台的责任,要求非常具体细致,有利于网站平台严格对照执行。
“禁止未成年人打赏”已成“铁律”。2020年11月发布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要求,网络秀场直播平台要对网络主播和“打赏”用户实行实名制管理,未成年用户不能打赏。“禁止未成年人打赏”可谓三令五申,但未成年直播打赏现象依然存在,令人担忧。
在完善法律法规,健全防范机制的前提下,升级防范技术,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加强技术预防,将“伺机”而动、借“机”注册的未成年人挡在直播平台之外,是有效手段。据悉,一些平台已经在不断调试、更新“拦截系统”。例如,抖音已升级针对疑似未成年人直播消费的巡航和识别机制。如系统检测到消费账号疑似未成年人,将立即对账号弹窗并要求实名认证,用户拒绝认证或认证为未成年人后,消费将被系统拦截,账号禁止在抖音充值。也就是说,在科技的加持下,这一机制在账号检测、特质梳理、消费拦截等环节上变得更为犀利、敏感。
巡航与识别不是今天才有的,该机制早在2020年5月已上线。但面对未成年人直播消费场景的不断变化,必须通过持续的迭代升级,才能跟得上节奏,捕捉到问题所在。目前,抖音相关系统日均拦截疑似未成年用户消费账号超过12万个。这正是此机制的威力体现。
在《意见》推出的大背景下,网站平台必须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贯彻在互联网产品开发、模式应用中。网站平台利用好所掌握的先进技术,有助于事半功倍地扎紧篱笆、增强防范效果。事实上,未成年人借用家长手机蒙混过关也势必留下种种痕迹和线索,只要持续性巡航和筛选对照,就一定能发现不正常的细节,从而及时干预和应对。对此,平台非不能为,而是想不想为、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南方都市报便报道称“20家直播平台未成年人消费机制测评:在仅4家可设置‘防沉迷+青少年模式’双重保护的平台中,抖音等平台名列其中”。这也折射了平台的社会责任感。
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需要防范性的“利器”助力,因此技术升级永无止境。这既考验着网站平台的技术突破意识和能力,也预设了更多关于如何规范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考题”。
技术性拦截手段的升级和运用,是未成年人保护课题的必有内容。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这为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将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和举措落实到位,需要政府、社会、平台、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发挥合力。抖音推出年龄模型识别遏制未成年人开播乱象、针对未成年人打赏实施无条件退款并设置专人对接的返还机制,展现了企业应有的作为与操守,而在政府与立法层面不断查漏补缺、全面发力的同时,家长的重视与教育、学校的引导和劝谕、社会力量的监督和关注,均为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网信浙江"公众号)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nlaOL3_YlMeM32qkKxkQ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