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查询 登录 | 注册
  1. 首页
  2. 网络治理
  3. 让“防沉迷”要求落地见效

让“防沉迷”要求落地见效

发布时间:2019-11-25 16:25 分享到:
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适度使用网络游戏产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社会治理的一道重要课题
近年来,部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一直探索各类措施予以限制。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从严格实名注册、严控游戏时段时长等六方面入手,织密制度防护网,力阻网络游戏沉迷现象蔓延。
网络游戏的兴起,发挥了满足大众休闲娱乐、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也成为新兴互联网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部分。相关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94亿。但与此同时,沉迷网络游戏,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2018年,“游戏成瘾”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列入“精神、行为与神经障碍”条目。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更为突出,亟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互联网,适度使用网络游戏产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社会治理的一道重要课题。早在2017年,相关部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网络游戏市场管理的意见》,对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内容进行整治。但随着网络游戏载体形式和服务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治理手段和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尤其要看到,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习惯了网络游戏的存在,后者也以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质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认知方式。因此,如何做到管理和疏导相结合,充分发挥网络游戏在互动性、社交性、愉悦性、虚拟现实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限制其不利影响,考验着防沉迷工作的有效性。
在以往有益探索和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网络游戏产业的精细化治理,是此次《通知》的重要特点。一方面,《通知》着重强调了企业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方面的主体责任,明确要求严格实名注册,严控未成年人使用时段时长,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另一方面,对未成年人用户的网络游戏消费行为并没有一刀切,而是在参考民法总则的基础上,对这一民事行为进行合理区分,作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兼顾家长意愿的规定。此外,据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还将逐步完善和丰富身份识别系统的功能,对未成年人跨平台使用游戏的总时间进行约束。这些制度设计,彰显了游戏管理方面的创新和智慧。
对网络游戏企业来说,需要保持自律、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不少网络游戏企业已经在游戏时间管理、游戏消费管理、实名信息校验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人民网等发起的“游戏适龄提示”倡议获得30余家企业的积极响应,对行业良性发展进行引导。企业严格落实《通知》中的各项要求,积极履行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守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也才能为行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对于行业监管者来说,要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相关规定,用好、用足执法手段,确保网络游戏运行在绿色空间内。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相信有关立法和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治理和行业发展的精细化,将更好促进网络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向阳而生,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何希)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2日 05版)